国际复合材料公司:舍得投钱搞研发才有出路
2013年07月11日 | 作者: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| 阅读: 122122次
记者日前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获悉,为走出经营生产困局,该公司在亏损的情况下依然投巨资研发新产品,同时,走出去在巴西、巴林等建设生产基地、降低成本,内外兼修,突破了困局。
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是一家集玻纤产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,其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重庆玻璃纤维厂。这家公司是全国三大玻纤企业之一,年产能位居全国第二、全球第三。
近年来,随着国际经济持续下行和玻纤行业的产能过剩,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结束了连续数年盈利的局面,从去年开始亏损。不过,亏损并没有阻拦这家公司潜心研发的脚步,“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一轮淘汰赛中留下来,做好准备,在下一轮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”该公司一负责人表示。
公司副总经理姚远表示,公司目前处于销库存的状态,还有两条生产线在停产检修。即便如此,研发部门也不“缺钱”。“我们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奖励超过100万元,单项科研的最高奖励也高达50万元。”姚远称。
同时,在很多开支削减的情况下,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却只增不减,还高薪聘请来自美、日、俄等国专家,加入到他们的研发队伍。公司每年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都占公司销售额的3%以上,去年更是达到3.7%。在公司高层看来,“只有搞研发,企业才有出路。”
正因如此,“国际复合材料”成为被美国GE、德国巴斯夫等世界500强企业认可的优质供货商。
国际复合材料公司自组建以来,产品50%以上都是出口到亚、欧、美洲等地的多个国家、地区。但该公司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拓展,是在2009年。这一年,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收购了巴西1家公司,在当地建起了生产基地,目前此基地已经投产。今年,该公司又在中东的巴林,通过控股的形式,接收了一家玻纤企业,并将其生产线进行了改造。“以前,这家公司的生产工艺落后,年产能只有2万吨,经过技术改造,预计明年产能可达8万吨,公司的最终目标,是产能达到20万吨。”姚远表示。
“在海外建设基地,一方面是国内的产能已经饱和,我们需要建设新的基地扩能;另一方面,我们的市场很大部分在海外,在靠近市场的地方建设基地,也能够节约成本,提高产品效益。”姚远说,巴西的资源丰富,而巴林的生产要素成本低,进入欧洲市场的关税低,这些优势,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量。
姚远表示,目前,该公司正在联合科研院所,研发新配方、新工艺,以研制生产耐酸碱等性能的新材料,促进公司产品的升级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。